在這篇文章中
提到 關於人際溝通中很重要的技巧,叫做「我訊息」,也就話語之中,不是用你你妳指著對方的方式,例如:
「你為什麼都不打電話給我?」
「你應該要接我電話的,你有那麼忙到一通電話都沒時間講嗎?」
而是要表達出自己的想法、感受、期待。但文中提到只表達「想法」(自己判定與分析對方是怎麼對待自己)卻不表達「感受」容易讓對方覺得被指責,例如:
「我覺得被忽略了,一整天都沒接到你的電話…」而是要透過先說出「客觀的觀察」再說出自己的感受與需求,基於相信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於自願和關愛,人們會因為看重彼此的感情而兼顧雙方的需求近來促進情感連結。
例如:
「今天一整天沒有接到你的電話,我覺得很寂寞也很擔心,你是願意有空可以傳個訊或是撥個電話給我呢?」
然而,對於部分的人而言卻可能聽不得對方「表達感受」這的話。通常這樣的人對別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,因為敏感而容易會感到外在情緒帶給自己如浪潮般的衝擊。他們可能會認為自己需要去為那個情緒負責或是需要想辦法解決、安撫對方的情緒。所以他所接收到的資訊,可能是「不要讓對方有這樣的情緒」就好了,而以這個當作自己行為調整的理由。這樣真的算是自願的嗎?
甚至可能會乾脆選擇抗拒接收到那樣的情緒而否認對方的情緒,這一切都是為了逃避情緒的衝擊。
「有什麼好覺得寂寞與擔心的,我又沒怎樣~」
「所以現在是怪我讓他覺得寂寞跟擔心囉?」
「我讓他有這些負面情緒,我是個做得不夠好的男友?」
當你倒出自己的情緒與感受,有些人有能好好「接住」情緒的天賦,能傾聽你的需求而不感到壓力(但不代表他就願意去調整自己行為符合你的需求唷!);有些人則感到被情緒勒索而戰或逃或妥協(當然,這代表你就擺在情緒勒索者的位置)。
在關係的溝通上,面對不同設計的類型,需要不一樣的溝通技巧。當然,「我訊息」是很好的!! 能夠面對並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也是一件重要的事。引用的文章,提出的觀察、感受、需要和請求的方式,還算是大眾化的建議,也給了許多可實行的具體方法。然而不同類型的人聽到的反應可能不太相同,這其中的拿捏並不容易。無論如何,回到自己身上,覺察自己絕對是最重要的。
是否連碰觸自己真正的感受與需求都有障礙呢?
有好好的傳達了感受及想法並提出需求了嗎?
是否幻想自己都不用說清楚,對方就能讀懂自己的心?
是否有「還需要自己主動提出需求,可能表示對方不夠用心在這段關係」的迷思?
和別人溝通前,先跟自己溝通溝通,如何呢?^^
0 意見 :
不接受新意見。